我國認證行業發展滯后 企業認證覆蓋率僅2%
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總工程師薄昱民12月21日在工業產品認證交流與推進會上指出,認證認可是企業質量管理的體檢證,是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。我國檢測認證機構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,認證服務并未在我國企業中廣泛開展,企業認證覆蓋率僅接近2%。“好的工具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,認證作為質量基礎設施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。”
近年來,我國認證機構、認證證書數量增長較快,截至目前,共有自愿性工業產品認證機構149余家,備案自愿性工業產品認證實施規則5747個,頒發有效證書292658張,獲證企業39574家。其中,國推認證項目自愿性產品認證機構23家,頒發有效證書7913張,獲證企業4706家。產品認證在服務質量提升、產業結構調整、對外貿易發展和經濟全球化、參與質量的全球治理、促進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均成效顯著。
不過,我國認證行業的發展還很不夠,特別是與國外檢測認證機構相比。“我國承擔的海外工程中,85%的檢測認證服務業務由外國檢測認證機構來承擔。”薄昱民說,我國檢測認證服務的供給體系也不合理,絕大多數為確保安全底線的強制性認證,而非體現企業高品質追求的自愿性認證。自愿性認證是拉高線,給企業供應不同需要、不同層次的高品質產品的解決方案,引領消費。
“認證機構應該給企業提供一攬子的質量解決方案,但這樣的方案目前還不多,自愿性認證這塊高端認證服務的供給嚴重不足。”薄昱民認為,我國檢測認證機構應加強研發能力,提高給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質量解決方案的能力,而并非停留在做評價的認證水平上。不僅要給企業提供一個“體檢證”,還要提供解決方案。同時,加強人才培養,提高認證機構審定人員、評定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。
當天的會議還組織了9個自愿性產品認證優良實踐案例進行分享,通過案例介紹短片VCR以及現場嘉賓的互動交流,呈現了自愿性產品認證在服務國家戰略、提升產品質量方面的促進作用。